《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4期目录和摘要
平台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杨伟国 吴邦正【摘要】文章利用201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和验证平台经济发展对多层面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台经济发展对产业、行业和技能层面就业结构有显著影响。(2)平台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U形”关系。拐点前,平台经济显著降低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的比值、高技术行业就业占比及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比值;拐点后,显著提升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的比值、高技能行业就业占比和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比值。(3)平台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存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存量在平台经济影响就业结构的机制中起中介作用。文章认为,应合理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配置,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建设多元化包容的人力资本关系,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关键词】平台经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存量【作者】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吴邦正河北金融学院管理学院,高级经济师。
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工资的影响及偏向性研究王林辉 钱圆圆 董直庆【摘 要】 文章通过引入含有时间分配的效用函数拓展任务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工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工资有负向冲击,主要通过缩短劳动工时和劳动岗位更替实现。一方面,智能机器的应用将劳动者从部分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解脱出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从而降低工资;另一方面,机器的应用会直接替代劳动,技能“折旧效应”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工作,且机器人大规模应用会弱化企业对劳动的依赖,用工关系的短期化也将引发劳动岗位的频繁更替,对劳动者的工资产生负面影响。(2)人工智能应用对不同技能劳动者工资的影响具有偏向性,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提升可以缓解人工智能应用对工资的负向冲击;人工智能应用对工资的负向影响会随着劳动者执行任务的复杂度和认知要求的提高而弱化。文章认为,要制定收入分配调节政策以平抑人工智能应用的冲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转换能力,促使劳动力市场上形成“技能—岗位”匹配的良性互动。【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工资 偏向性 职业属性【作 者】 王林辉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钱圆圆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董直庆 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居民收入的南北差距分析刘华军 孙东旭 丁晓晓
【摘 要】 文章利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解析居民收入南北差距的来源结构,采用二次指派程序考察居民收入南北差距的驱动力量。研究发现:(1)2014~2020年,中国居民收入呈现“南高北低、南快北慢”的主要特征,南北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在均值意义上,南北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从2014年的0.2万元扩大至2020年的0.5万元。在个体差异上,南方省份与北方省份的收入极差高位运行,收入差距最大达到5.2万元。(3)中国居民收入地区差距主要来自南北地区内部差距,南北地区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逐年上升。中国居民收入地区差距主要来自工资性收入。(4)中国居民收入南北差距驱动力量从强到弱依次是经济发展、产业高级化、城镇化、市场化。最后,文章对缩小居民收入南北差距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居民收入 南北差距 共同富裕 量化分析
【作 者】 刘华军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东旭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丁晓晓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公共服务供给与地区收入差距——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分析高春亮 王业强 魏后凯
【摘 要】 人力资本增长贡献超过物质资本是经济驱动力交替的显著特征,而公共服务供给作为人力资本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将深远影响创新驱动阶段的地区收入差距。文章建立两部门均衡模型,得出公共服务供给引致人力资本非均衡分布、扩大地区收入差距的累积效应。以2003~2020年281个城市为样本的实证显示,人力资本对人均GDP的贡献超过物质资本;公共服务供给对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大于物质资本,且提高了创新活动和人口集聚对人均GDP的贡献;公共服务供给扩大地区收入差距存在累积效应。因此,公共服务供给将主导创新驱动阶段的区域协调发展,地区收入差距因公共服务供给而具有传导机制更稳定、差距扩大水平更高的特征。文章认为,推动区域协调政策重心由物质资本投资扩张转变为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更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 公共服务 地区收入差距 经济转型 共同富裕
【作 者】 高春亮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教授;王业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外商直接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樊士德 柏若云【摘 要】 文章在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新型城镇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选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从区域层面进行异质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外商直接投资与当地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先下降、后上升”的非线性关系。东中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新型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而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负向冲击较大。(2)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存在空间外溢效应,且这种空间外溢效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东部和中部地区与全样本的结果一致,但西部地区不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3)产业结构、城乡收入差距、市场化水平及政府支持力度均显著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范围下,上述变量对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溢出效应具有较大差异。【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新型城镇化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作 者】 樊士德 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柏若云 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内大循环背景下流动人口消费潜力的经济效应测度王亚菲 王 瑞 徐丽笑
【摘 要】 文章基于有效需求理论,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微观调查数据和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扩展的列昂惕夫需求驱动模型,估计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流动人口消费拉动的增加值规模,并设计基准、城镇化和市民化3种情景对“十四五”期间流动人口消费的经济影响及最优发展路径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显示,2020年流动人口消费引致的增加值达8.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8.2%);中等收入流动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消费拉动的增加值约占60%;流动人口消费创造的增加值60%以上体现在与食品、居住消费活动相关的部门;“十四五”时期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是扩大流动人口消费助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流动人口的消费需求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对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扩大中等收入流动人口规模是增强社会有效需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点;“十四五”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政策实施的重点领域之一,仍是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关键词】 扩大内需 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消费规模 增加值
【作 者】 王亚菲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王 瑞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讲师;徐丽笑 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讲师。
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瞄准偏误研究——基于深圳市的实证分析周林刚 张 勇 吴进进【摘 要】 瞄准偏误问题始终是社会政策领域难以治理的顽疾之一。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是中国第一项残疾人专项福利制度,为增进残疾人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以深圳为例,对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的瞄准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供给过程中没有兼顾残疾人的刚性支出和真实照护需求,采取简约化的类型瞄准法,瞄准偏误问题比较明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政策的漏保问题比较突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的误保现象比较普遍,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亟待提升。从技术、管理和文化的整合视角看,残疾现象的复杂性是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瞄准偏误的表层原因,而普惠制的目标定位、政策执行的简约化及残障福利观念转型是瞄准偏误的内在机理。最后,文章就完善两项补贴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 残疾人 两项补贴 瞄准偏误 深圳市【作 者】 周林刚 深圳大学残障与公益研究院,教授;张 勇 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讲师;吴进进 深圳大学残障与公益研究院,副教授。
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模式对认知衰退的影响刘凌晨 程宏宇 彭希哲【摘 要】 文章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在构建衡量老年人认知脆弱性函数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和验证了老年人社会参与行为对认知衰退的影响。研究发现:(1)社会参与对老年人认知衰退有明显的缓解效应。(2)各类社会参与模式对老年人认知衰退的影响大小存在差异,收入性工作和休闲娱乐活动对老年人认知衰退的缓解效应较高,家庭劳动对认知衰退的缓解效应较小。(3)生活满意度在社会参与缓解老年人认知衰退的机制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社会参与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而影响其认知功能。(4)社会参与对高龄老人认知衰退的缓解效应更加明显,休闲娱乐活动对男性老年人认知衰退的缓解效应最大,而收入性工作对女性老年人认知衰退的缓解效应最大。文章认为,应高度重视老年人认知障碍的预防和治疗,适当支持与老年人共同居住的其他家庭成员,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推动老年社会参与的多样化,把握好智慧养老服务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尺度,同时提供良好的适老基础设施,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 老年人口 社会参与模式 认知衰退 中介效应
【作 者】 刘凌晨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程宏宇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彭希哲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教授。
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入乡“创业潮”探究——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智库课题组
【摘 要】 返乡入乡“创业潮”是当前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新现象。“民工潮”向“创业潮”转变,更多的打工者转变为创业者,对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形成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格局、促进县域城镇化和城乡共同繁荣意义重大。文章基于湖北省枝江市、武汉市黄陂区和黄冈市3个典型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近年来中国城乡发展条件正在发生变化,乡村发展机会不断增加,而城镇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员和企业家能人开始返乡创业,形成新一轮返乡入乡“创业潮”。返乡入乡创业者职业背景和来源多元化,文化素质较高,积累的创业资源多;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创业和利用互联网从事的创业活跃;带动城市资本下乡和企业兴乡的效应显著。最后,文章为进一步因势利导推动中国返乡入乡“创业潮”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返乡创业 人力资源 县域城镇化 产业融合
历史文章